1.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程序有哪些?
评估申请、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复查。
2.新一轮审核评估在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创新?
(1)增加线上评估环节,优化评估流程。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线上与入校评估“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线上评估考察优势,“做全做深”线上评估、“做准做实”入校评估,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相结合,让评估流程“优起来”。
(2)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一校一案。“两类四种”评估方案中,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弹性设置定量指标,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兜底线、促特色,尊重学校自主选择权和专家专业裁量权,与学校一起制定“个性化”评估考察方案,实现一校一案,让组织实施选择权“落下来”。
(3)注重常态化资源运用,落实减负增效。深挖常态监测数据,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和年度就业质量数据生成数据报告。精简入校评估专家人数、天数、环节,免于评估考察已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多措并举避免重复工作,让评估负担“减下来”。
(4)丰富评估视角,强化多元评价。构建了“1+3+3”校内外多维立体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常态资源、学校、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多元多维视角进行评价,让评价体系“立起来”。
3.新一轮审核评估专家常用的考察方法有哪些?
新一轮审核评估采取线上和入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与评估考察,最常用的考察方法包括以下四种:
(1)深度访谈。访谈一般为一对一进行,可以线上进行,也可以入校进行。访谈对象包括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负责人等。
(2)听课看课。目的是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听课看课的方式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暗访或入校,可以完整听全一节课,也可以只听部分内容。
(3)考察走访。校内外考察走访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校内外教学基地、用人单位等,重点看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如何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如何做的,做的效果如何。看科研院所和企业如何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社会资源如何利用。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否满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是否相适应。
(4)材料审阅。审阅的材料主要包括教学档案、支撑材料、教学管理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设计)、试卷等。专家审阅材料一般以线上为主,学校的有关电子文本资料均按要求上传到评估系统上。课程试卷及其教学大纲和试卷分析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合作协议等文档,专家可通过专家组秘书向学校调阅,学校采取扫描或拍照后上传等方式为专家提供。